第267章协鑫将携“鑫能云”及“超级电港”亮相2018CREC
為了落實防疫對策,進去媒體中心前也要嚴格落實檢溫、以及酒精洗手,每個工作檯間都有1.5公尺間隔與透明隔板,因此彼此間的距離不會太擁擠。
訂餐公司Sharebite的執行長Dilip Rao表示,免費或減價的早、午、晚餐成為新的福利,讓返回辦公室變得有吸引力,「當我在和這些公司交涉時,他們就像在說:『我不在乎每天要花20元美金(的餐費),我只要員工回來辦公室』」 《彭博社》報導,一些公司舉辦「回來工作」派對、提供托育服務,甚至是瑜伽課程,試圖讓員工回到辦公室與施泰因邁爾同行的,還有基盟聯的新黨魁亞明.拉錫(Armin Laschet)。
事後,他為自己的言行道歉,強調不是幸災樂禍,並認為自己的做法也是不合適,為此感到抱歉。外交上,他主張對中國採用較溫和的政策,認為西方不應該與中國造成新的冷戰。對抗新冠狀病毒政策上,又與聯邦政府時有衝突。從事政治活動,難免要謹慎言行,不小心失言,很可能斷送自己的政治前途。全德國差不多五成的民眾都接種了兩劑的疫苗,感染人數大幅地下降。
政治人物不一定事必要「有型靚仔」,但也不能夠太過「甩皮甩骨」。不過,救災工作一開始,執政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(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,簡稱基盟聯)便爆出公關災難。極端旱澇情況問題不僅影響農業、工業與民生用水,間接影響供應鏈外,亦可能影響發電效果,例如2020年再生能源總發電量下滑的主因之一,是來自於慣常水力的發電量,受到降雨量不足、水情不佳影響,遽降了25億度,較2019年減半,創2002年以來新低。
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分析,嚴重中暑案例過去十年增加3.5倍,其中男性比女性多三倍,近八成的年齡是位於19至64歲,屬於工作年齡的族群,因此暑熱對台灣民眾健康所造成的直接衝擊不容小覷。以過去五十多年統計颱風造成的農業災損計,因不穩定的颱風數目難以辨別出災損是否有逐年提高之趨勢,且需考量耕地面積逐年遞減之變因。讓各界無不積極重視環境對人類造成的威脅。另根據美國Climate Central氣候研究智庫於2019年運用地理圖資,計算全球在不同升溫情境下的淹水風險,在考慮防洪水準升等之條件下,台灣2050年時處於每年一次洪水頻率的人數達200萬人,若未積極減碳,2100年時恐達400萬人受影響。
雖然全球熱帶氣旋發生的頻率與暖化間的變化並無直接關係,有待科學家進一步釐清,但近乎所有研究皆指出因海面溫度上升,大氣中水氣含量明顯增加,使降水能力強的颱風比例增,滯留時間也長,在整體強度增加的情況下,易造成高災損文:梁曉昀 全球正頻繁地面臨極端天氣的危機與影響,2019年《牛津字典(Oxford Dictionaries)》將「氣候緊急狀態(climate emergency)」列為2019年度代表字, 其定義為「需要立即採取行動以減少或停止氣候變遷,並避免因氣候變遷造成不可逆轉的環境損害等情況」,作為反映當代社會風氣與關注重點,面對國際主流媒體描述氣候的用字愈來愈強烈,正表示該情況已達臨界點。
且根據世界經濟論壇今年出版的《2021全球風險報告》(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1)統計結果發現,全球潛在最大風險評估中,前五名分別為極端天氣、失敗的氣候行動、人為環境 災害、傳染性疾病與生物多樣性下降,環境衝擊即佔據前五名。以過去五十多年統計颱風造成的農業災損計,因不穩定的颱風數目難以辨別出災損是否有逐年提高之趨勢,且需考量耕地面積逐年遞減之變因。世界氣象組織(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, WMO)4月發布的《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》(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0)報告書中顯示,自2015年至今的這六年是記錄以來最熱的六年,且儘管2020年為反聖嬰年,但仍是最熱的前三年之一,且較工業化前(1850年~1900年)全球平均溫度高出1.2°C,雖然經濟成長的減緩使碳排放量有明顯的趨緩,但主要溫室氣體濃度仍繼續增加,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已超過410 ppm,預估今年度恐達414ppm,早已超過跨過400 ppm警戒線,甚至不斷往前衝。極端旱澇、淹水等實體氣候風險直搗民生 正當我們在家安心吹著冷氣看著國外新聞野火肆虐、洪災氾濫等情況時,時常隨著關閉電視的那一刻,便忘記我們同住同一個星球,忘記天災的嚴重性。
另根據美國Climate Central氣候研究智庫於2019年運用地理圖資,計算全球在不同升溫情境下的淹水風險,在考慮防洪水準升等之條件下,台灣2050年時處於每年一次洪水頻率的人數達200萬人,若未積極減碳,2100年時恐達400萬人受影響。颱風造成之單位面積農業損失統計圖(含趨勢線)| 資料來源: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,2018 再者,除了上敘極端旱澇、颱風造成的淹水情況外,亦須注重極端高溫發生的頻率與風險,過去五十多年無論是全球或台灣發生極端溫度的情況越趨頻繁,尤其台灣極端高溫頻率增、強度增,極端低溫的頻率則是減少,強度減弱,且台灣過去高溫事件近九成多集中於夏季(6-8月)發生,但未來可能在5-9月發生的比例增加(孫天祥,2018)。事實上,各式升溫模擬情境下,皆顯示全球平均降水量與溫度變化呈現性關係,推估未來全球升溫會造成全球平均降水量增加,無論乾、濕季皆有此現象,且濕季增加幅度大於乾季(TCCIP,2017)。雖然全球熱帶氣旋發生的頻率與暖化間的變化並無直接關係,有待科學家進一步釐清,但近乎所有研究皆指出因海面溫度上升,大氣中水氣含量明顯增加,使降水能力強的颱風比例增,滯留時間也長,在整體強度增加的情況下,易造成高災損。
讓各界無不積極重視環境對人類造成的威脅。極端高溫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包含熱痙攣、熱衰竭、熱中暑等,其中熱中暑最嚴重,若處理不當,會導致器官衰竭,甚至死亡。
極端旱澇情況問題不僅影響農業、工業與民生用水,間接影響供應鏈外,亦可能影響發電效果,例如2020年再生能源總發電量下滑的主因之一,是來自於慣常水力的發電量,受到降雨量不足、水情不佳影響,遽降了25億度,較2019年減半,創2002年以來新低。綜觀過去台灣降雨變化量並不明顯,但枯水次數與豪雨日數略有增加,小雨日數則是減少,可見整體乾、濕季節之差異越趨明顯。
另根據行政院農委會《農業統計年報》的統計數據,近十年(2004至2016年)來,台灣有高達 76%農業損失為颱風災害所致。因此NCDR以每單位面積評估因颱風損失金額作判斷,發現受災害影響加劇,損失金額有逐年提高之趨勢,另可能也受經濟作物精緻化與高單位影響,使未來每單位損失比增加。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分析,嚴重中暑案例過去十年增加3.5倍,其中男性比女性多三倍,近八成的年齡是位於19至64歲,屬於工作年齡的族群,因此暑熱對台灣民眾健康所造成的直接衝擊不容小覷。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(NCDR)評估過去50年間(1970-2017)對台灣造成嚴重影響的颱風,運用主要的六項強降雨指標 [註],排序前10%的強烈颱風,共抓出24個,於1970-1994年間有8個颱風,而1995-2017年間卻有16個,顯示極端強降雨颱風事件發生機率越趨頻繁,其中以莫拉克風災最令人印象深刻。而極端降雨使台灣必需積極重視淹水問題,尤其台灣地形與海平面上升等影響,國家災防中心指出淹水災害多分布於彰化縣、雲林縣、嘉義縣、台南市、高雄市、屏東縣等西南沿海縣市(TCCIP, 2017)當波前感測器持續獲得波前的形狀,就需修正其像差。
對某些團隊成員來說,這是第一次使用望遠鏡來觀察除了恆星、星系或其他宇宙現象以外的物體。這枚衛星只是數千個繞行地球的人造物之一,這些人造物多已喪失功能,只有少數仍在運作,卻逐漸使近地軌道變得太壅塞。
由於火箭有載重限制,太空望遠鏡不能太大。在澳洲首都坎培拉,我們坐在史拓姆羅山的天文台控制室裡,並選擇了一枚氣象衛星進行第一次測試。
由於大氣變化非常快,可變形鏡必須約每毫秒校正一次。第一項是波前感測器(wavefront sensor),一台配備一組光學元件的快速數位相機,可繪製望遠鏡接收的光波的扭曲形狀,即時測量大氣造成的扭曲。
這是很單純的目標物:可輕易辨識出衛星本體與太陽能板,適合用來測試我們系統的性能。天文學家憑藉專業知識,也可將它應用在任何關於太空和地面之間發送或接收光子的研究。鏡面中有數千個致動器,每個都能使可變形鏡面彎曲幾微米。自調光學迴路消除我們與星空之間由大氣造成的影響,使恆星看起來不再閃爍,原本模糊的星空影像變得清晰透澈。
這種效應造成恆星閃爍現象,天文學家因此難以拍攝到精確的天空影像。透過自行校正以不斷更新的過程,就是所謂的「閉迴路」。
該技術發展30多年,已臻完善。這面鏡子由反射薄膜構成,膜下有一個致動器矩陣,透過致動器推拉薄膜來形塑反射光。
在紊流較小的良好地點,例如高山上,視寧度為0.5~1角秒,也就是任何望遠鏡的解析度都在此範圍內,但現代望遠鏡的解析度明顯優於這個範圍。自調光學主要由三項關鍵組件構成。
根據光學理論,望遠鏡的解析度與「繞射極限」有關:它與觀測到的光波長成正比,與望遠鏡口徑成反比。即使在優良觀測地點,低視寧度或許會使解析度也降低10倍。由於測量結果需要反映大氣的快速變化,每秒必須繪出數百到數千幅新圖像。只要把雷射裝在望遠鏡旁,隨著望遠鏡移動,波前感測器就能一直看見這顆人造恆星。
大氣紊流越強,視寧度越低。通常以「視寧度」(astronomical seeing)量化大氣紊流的影響,該角度的參數代表地面望遠鏡所看到模糊的恆星斑點範圍。
波前感測器若要在這麼短的曝光時間內收集足夠光子,大氣層外必須有一個明亮光源,但恆星的亮度通常不足。當今最大的地面望遠鏡口徑超過10公尺,興建中的超大型望遠鏡(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, ELT),其主鏡口徑將增加到39公尺。
地面望遠鏡在運作期間可不斷升級,納入最新的儀器設備。這是機械與運算能力的大挑戰:可變形鏡面的硬體必須每秒變動數千次,電腦與波前感測器的處理速度也必須匹配。
友情链接: